《浙江教育报》头版 2025年9月19日 报道 □本报记者 金 澜 朱郑远
八十载风云激荡,八十年沧海桑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也是强化思政引领、加快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良机。
9月15日至18日,浙江大中小学广泛组织师生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收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师生围绕课程内容,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谈心得、悟精神、望未来。大家一致认为,唯有将烽火岁月中淬炼的信念化为当下行动,方能不负时代、不负先烈。
课堂多元呈现,伟大抗战精神浸润童心
“向老师,新安旅行团的成员‘人小志气大’,坚持传播抗日火种。我们的红船小讲解员不也是在用童声传递红色文化吗?”课堂中,学生们神情专注,将抗战历史与自身实践相结合,令省特级教师、嘉兴市实验小学校长向婕深感欣慰。作为一名红船旁的小学思政课教师,她一直在探索思政教育如何打破“小课堂”与“大社会”之间的壁垒,“当前,我认为最有效的思政教育,莫过于让学生在课堂中深刻感悟历史,在社会大课堂中积极践行使命”。
平阳县鳌江镇梅溪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谢轩在观看思政大课后深有感触。片中,同龄人史曜华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复活”的、曾参与百团大战的太爷爷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一幕让他动容。“现在我真正懂了什么是‘万众一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保卫国家拼尽全力。”
“这堂思政大课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巧妙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沉浸式影像等手段,使历史故事变得可感可知,提升了教学的真实性与吸引力。”在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思政教研员张育花看来,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尤其需要这样高质量的思政课程夯实信念根基,引导其成长为有根、有魂、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思政大课结束后,多地学校趁热打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政活动,巩固授课成效:嵊州市三江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以笔为媒,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武器设计活动;金华市婺城区长山乡中心小学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主题班队课,通过讲述故事、组内交流、重温国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舟山市定海区白泉中心小学开展了“九一八”纪念活动,以庄严仪式缅怀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青少年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嘉兴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武曜云在观看思政大课后表示,嘉兴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更要发挥好思政教育资源优势,丰富实践育人载体,推动开展“重走一大路”“红船小讲解”等系列活动,把红船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分段精准设计,伟大抗战精神激荡青春
湖州中学高二学生沈龙祎被左权将军家书中为国捐躯的赤诚、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气节深深触动,他说:“‘精神丰碑’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它是由千万个具象的‘奉献’‘坚韧’‘团结’‘担当’……构筑而成的。我们应是这座‘精神丰碑’的守护者和续写者,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用知识与汗水促使这座‘精神丰碑’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初二学生秦玮在这堂课中深刻感受到了“朝阳永在,山河长青”。“伟大抗战精神从不在远方,它蕴藏于中华儿女的精神求索中。革命先驱在存亡之际挺身为炬,以炽热的信念刺破沉沉黑夜,他们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洪流,在苦难中升腾起责任的担当。”他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苦难,而是为了传承。
“中职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中职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政大课跨越时空的历史叙事,将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等品质融入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起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教师庄冰冰告诉记者,这堂思政大课的意义重大,为中职学校的“大思政课”建设指引了方向——要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
“这堂思政大课的精妙在于懂学生,初中篇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高中篇引导学生认识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这两节课创设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的情境。”省特级教师、玉环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政治教研员冯根水在观课后表示,思政课一体化的开展必须依据学情和课程标准,要从目标进阶和活动进阶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要用学生能感知、共情的故事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绍兴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丁弘正在观课后表示,绍兴将继续扎实推进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日常,引导中小学生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同时,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足时代征程,伟大抗战精神引领担当
9月18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观看了思政大课大学篇。浙大马院副教授赵坤认为,思政大课以“大国担当”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刚刚过去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具象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同时,这堂思政大课采用专题式、情境式、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非常值得借鉴。
雷火真人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副主任陈旭雯觉得,课程有深度有高度,学校思政课要以此为榜样,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中的鲜活素材,将思政教育的理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辅导员是奋战在高校思政战线的一支生力军。浙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辅导员徐俊涛说,伟大抗战精神与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所倡导的勇于探索创新高度契合,“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范学院辅导员舒朦雅在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后,更觉重任在肩,“我们是未来人民教师的辅导员,要带头引导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鼓励学生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机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用英雄事迹滋养童心,引导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守好校园主阵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9月18日,不少专业课教师观看了思政大课,聆听历史的回声,联系自己的专业,他们受启发、有收获。嘉兴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感知研究所教师习聪玲从事电子与通信教学18年,她说,“历史深刻昭示:无科技自立自强,便无国家的安全与尊严。作为红船旁高校的工科教师,我们要在课程中融入抗战时期科技工作者科研报国的事迹,让学生理解关键技术自主可关乎国运”。绍兴市“最美教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财富管理专业教师屠萍萍想到要将诚信、法治、风险意识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结合绍兴地方资源开发优质课程,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联动。
浙江海洋大学学生杨俊杰是一名曾参与国庆70周年阅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任务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多站一秒、多尽一点力,就是在护佑先辈用热血换来的安宁。”看着视频里的阅兵镜头,他不由想起了自己执勤的场景,“现在回到校园,我更懂得了青年的责任,我要把部队培养的意志品质用在学业上,以实干践行‘强国有我’的誓言,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也不辜负曾经穿过的那身军装”。